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

泉州兴民中学

信息详情
泉州兴民中学位于,泉州兴民中学学校以建设一支“业务上乘,个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重视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不断加强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校园风景(10张)

兴民中学始创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先贤何子渊、萧惠长创办。曾宪梓、罗焕昌等18位先生,筹集港币80万元(其中刘宇新先生赞助35万元),重修了学宫的大成殿,重建了文峰书院和戟门;1989—1991年,刘宇新先生又独资40万元港币,改建了尊经阁,建造了尊师楼,并将学校园改建为爱生楼;1991—1993年学校投入67万元拆除原膳堂建造了综合大楼;1997—1998年由李学渊之子李祖慧先生认捐100万元,多方筹资共投入270万元拆除明伦堂,建造了综合性办公大楼——学渊楼,由刘宇新先生捐资10万元拆除原科学馆建造了宇新读书亭;1998—1999年投入147万元拆除靠近南街居民的一栋旧教学楼,并在原址重建一栋新教学楼;2000—2001年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连接运动场南端,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兴宁市印刷厂整体,并把主楼改造装修成14个教室;2001—2002年投入近90万元建造了高大雄伟新校门。此外,1988—1997年学校在校外共建造了4栋教师住房。

泉州兴民中学位于,泉州兴民中学学校以建设一支“业务上乘,个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重视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不断加强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校园风景(20张)

现在整个校园终年绿树成荫、繁花掩映、环境幽雅。校内有兴宁学宫,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七百多年历史,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学宫现存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以及飞阁流丹的读书亭。其中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内保存着清代康熙御匾“万世师表”匾额。校内还新辟了生物园、地理园、文化长廊以及素质教育专栏,文化氛围浓郁,是”学院式、园林化”的求学育人的理想场所。新建的校门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红墙绿瓦,美轮美奂,气宇轩昂,是兴城一大景观。

校内有分散的互不干扰的教学楼8栋(崇文楼育贤楼先贤楼文峰书院图书馆百年校庆纪念大楼宇新读书亭尊经阁),综合楼1栋(学渊楼),学生宿舍5栋(尊师楼爱生楼等),师生厨房1栋。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100多种。有独立的标准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3个。综合楼装备了一个阶梯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计算机教室(各有电脑60台),一个课件制作室,一个语言实验室以及一个用于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室。

学校现有教学班61个,学生4122人。现有教职工321人,专任教师28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含特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0多人,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自2000年4月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出水平、办出特

校园风景(12张)

色”这一宗旨,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文学社、文艺队、合唱团、足球队、篮球队和各类学生社团。我校“南院”文学社刊物《兴民文苑》至今已出版了148期,学生的优秀作文专集《采薇》亦已出版了五辑。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学校文艺队多次代表兴宁市参加省、市中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奖。学校重视艺术教学工作,做到“四到位”:领导到位、师资到位、教学设备到位、措施到位。去年高考,我校艺术类考生共有18人上省线,遥遥领先于其它普通完中。我校去年开设的初一年级音乐特色班,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收到显著成效。特色班的学生在文体方面文化成绩方面均远远高于普通班,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

兴民中学建校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千英才。如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著名烈士蓝胜青、陈锦华;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著名科学家李善邦、李敦化;教育家王越、陈子明;著名电影艺术家袁文殊;美术家罗清桢;还有后起之秀数理专家柯惠新、解放军高级将领柳河生、著名演员陈锐等都是从兴民中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可谓“桃李满天下,美誉传四海”。学校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先进职工之家”、“广东省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梅州市办学有特色学校”、“梅州市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梅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梅州市规范收费先进单位”、“梅州市美丽校园”、“梅州市优化育人环境先进集体”、“梅州市高考先进考场”、“兴宁市先进学校”、“兴宁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兴宁市文明学校”、“梅州市德育市范学校”。近几年中考、高考,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均位居普通完中前列,2001年高考,省线入围257人,艺术考生上省线人数为18人,居全市完中之冠;2002年高考又获优良成绩,高考分数上重点线的有10人,本科线的有95人,入省线人数达247人。另有30名艺术类考生参加考试,有20人入围,达到了”低进高出”的预定目标,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任务,高考排名为全市第三;2014年中考上东中线80个,上一中线121个,成率近30%,居全市第一。

学校每年度都会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推荐优秀的师生竞选各种奖项。教师奖项有国家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市优秀教师,嘉应名师,梅州市优秀党员,梅州市优秀校长,梅州市优秀班主任,梅州市优秀教师,兴宁市优秀班主任,兴宁市优秀教师,等。学生奖项有宋庆龄奖学金,叶剑英奖学金,梅州市优秀团员,梅州市优秀班干部,梅州市三好学生,兴宁市优秀团员,兴宁市三好学生,等。同时,学校还对期中.期末考试,学科竞赛,校运会,五四汇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1903年兴宁督学何子渊参与创办兴民亲任学监

嘉应州主盟人。

1885年,何子渊创办雨南洞小学,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罗幼山等人创办兴民学堂,首任学监。是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的创始人之一。1904年冬,又在原乡与陈少岳、何公博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石马中心小学前身〉,任董事会主席,创办新学之先河。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毅然将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读书的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兴民学堂首届毕业生)托咐给孙中山,从军征战,累立战功,先后担任北伐军、粤军独立营营长。1920年,奉孙中山大元帅之命,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1921年,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追授他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罗师扬亲为烈士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辛亥遗址】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

1912年,何子渊与张花谷、萧惠长等人组织民军光复兴宁,被公推为议会长,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与县长罗师扬一同治邑,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7年9月,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成立,为贯彻孙中山大元帅实业建国的方针,1918初,梅州琯坑钨矿便宣告成立,何子渊被兴梅两县县长保举出任董事长,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琯坑矿一直开采至1980年代末,历时70余年,为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1920年,何子渊出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参与咨议军事”,为北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渊公赠题

伐军邓仲元参谋长献计献策,贡献良多,对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25年春,东征军攻陷兴城时,子渊与罗师扬县长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两天内为东征军筹募到20000大洋现款和大批军饷物资,并陪同蒋中正、周恩来四处演讲,点燃革命火种。何子渊故居大堂

当年同盟会成立,刚获推举首任同盟会会计的何天炯先生,回忆起曾奔走全县劝导亲友、族人酬款,全力支持其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为革命、为同志不惜赴汤蹈火,有情有义的子渊族叔;想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禁泪如雨下,彻夜难眠!挥笔写下《忆子渊族叔》,将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久虚无简上星窝,羡煞山居万象和;

爱我几人同骨肉,哀时无术弥风波。

秋容渐向风前老,诗思偏从客里多;

欲访故园赤松子,征程十丈竟如何!

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向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陪伴,当子渊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亲自拟联并特地交代后来出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做成条幅相赠: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1939年冬,粤北大捷之抗日战争时期,曾特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题作“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相赠,悬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中堂。

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同年恢复臻美。

1941年夏,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温克威县长主持葬礼,盛况空前。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客家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3张)

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1864年(同治三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连称“奇童”,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1887年(光绪十三年),入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幕府,帖拜唐为师,对台湾风雨飘摇的局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1888年(光绪十四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1889年(光绪十五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1892年(光绪十八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台湾战役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表示要与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纳。丘逢甲见无可挽回,遂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率台民领衔电奏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亲草宪法,以蓝地黄虎为国旗,“永清”为年号。5月25日,建“台湾民主国”,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许多义军将领同时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姜绍祖(“敢”字营统领)、丘国霖(“诚”字营统领)、徐骧(“捷”字营统领)、吴汤光等,都英勇献身。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7月27日抵泉州。七月回祖籍镇平定居。为表示不忘光复台湾素志,为其子丘琮定别号“念台”,将房舍定为“念台精舍”。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光绪二十八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黄冈起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顺裕庐”跟子渊先生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丘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公又在箭竹顶茶园议事厅请丘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迁善楼,光绪戊申夏月,丘逢甲书)

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正如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所言:“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节,丘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渊公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棠、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不料,两座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土改”名义没收,房契、地契被强制烧毁。打到“四人帮”后,石马公社革委会又以何子渊家没有“台湾关系”为由拒绝归还。

话说丘逢甲1904年(光绪三十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不久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文学创作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部分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愁云》、《春愁》、《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1913年粤东编译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学出版《诗钞》13卷本,系将原书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为2卷,又另辑"选外集"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即以此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抄》12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丘诗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据《诗钞》12卷本所选,增入《离台诗》等作品。

地址: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司前街/div>

泉州兴民中学位于,泉州兴民中学学校以建设一支“业务上乘,个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重视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不断加强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友情提示
此页是<泉州兴民中学>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资料
信息名称: 泉州兴民中学
信息栏目: 信息简介 联系方式
网页版本: 手机版 电脑版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冀ICP备19026824号
Copyright © 2024 桥头网 All Rights Reserved